在80年代,虽然电报已被普及网上正规实盘配资网站,但由于费用高昂,人们通常还是选择通过信件与远方的亲友保持联系。当时,我国的通信手段还相对落后,直到1987年,国内的固定电话仍然没有完全普及,而就在那时,我国迎来了第一位手机用户。
尽管1881年我国就引进了固定电话,但真正进入普通家庭并开始普及,还是要等到20世纪90年代。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,电报和书信是人们最常用的远程通信方式。如果寄普通信件,县市区之间的邮费为四分钱,而寄到外地则要8分钱。相比之下,电报则要贵得多,发一条电报的费用为每个字3.5分钱,1983年甚至涨至7分钱,相当于发一封信的费用。不过,电报也有其优势,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,电报可以迅速送达,比邮递员骑自行车送信要快得多,甚至可以在深夜送到家门口。
展开剩余81%尽管有电报的便利,固定电话逐渐在一些高级干部家庭中普及,但对于普通人来说,申请安装电话并不容易,且初装费用往往需要四五千元,对于当时的家庭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,且电话的通话费用也非常高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1986年,广东省邮电管理局提交了一项引进移动电话的计划。
对于1980年代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,移动电话这种新鲜事物几乎是陌生的。世界上最早的移动电话在1973年诞生于美国,名为“大哥大”,重达1公斤,售价高达3995美元,普通人根本买不起。即便如此,它的出现也让一些科技前瞻者看到了未来通信的潜力。
1984年,广东省邮电管理局的局长李轶圣出差到瑞典时,亲眼见到了移动电话。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,他使用了一部移动电话,并被其独特的设计所吸引。尽管他认为它不可能普及,但在与一位外国人交流时,外国人自信地表示,未来移动电话很可能会与固定电话竞争,甚至分庭抗礼。李轶圣对此嗤之以鼻,但心中却隐隐有了一些不同的想法。
随后,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,广东省吸引了大量香港商人。1985年,香港商人带着“大哥大”来到内地,却发现由于缺乏相应的网络,这些手机根本无法使用。看到这一情况,李轶圣决定着手研究是否可以引进移动电话。尽管一开始有很大争议,认为这个项目成本过高且风险太大,但李轶圣并未放弃。
他通过多次可行性研究后,向邮电部提交了引进移动电话的申请。然而,邮电部的领导并不看好这个项目,他们认为固定电话的普及才是当务之急。然而,李轶圣并未气馁,他决定向省政府寻求支持。最终,广东省政府批准了这个计划,提供了500万美元的贷款。
1987年,广东省的第一期模拟移动网络建设完成,覆盖了广州、深圳和珠海三市。由于设备和技术的限制,第一批移动电话的用户仅有2200个名额,而“首批大哥大”仅有100部。由于当时没有专用的号码段,这些手机的号码使用了市话号码,而所有的号码都以9开头。
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,徐峰成为了第一个拥有移动电话的人。那时他刚刚踏入社会,做着创业的工作。当得知“虚拟移动电话”即将上市时,他毫不犹豫地去邮电局办理了手续。面对只有100部手机的抢购热潮,徐峰选择了一个象征着好运的号码——901888,三个“8”代表着发发发。
这部“第一部手机”是灰色的NEC模拟手机,外形大且笨重,使用时不仅需要走动寻找信号,通话费用也极高,每分钟高达1元。尽管如此,徐峰还是坚持使用,每月的资费常常达到七八百元,最高时甚至突破两万元。甚至有时,他的手机只能在广州本市内使用,无法进行跨市漫游。虽然“砖头”的大哥大带来了不少不便,但它也成了身份的象征。
随着人们对移动电话的逐渐了解,原本冷门的大哥大开始变得抢手。广州的黑市上,这些手机的价格飙升至六万元一台,甚至比购买手机的费用还要高。那时,拥有一部大哥大比拥有一辆桑塔纳更有面子,甚至一些商人在谈生意时,会不经意地把大哥大拿出来拍桌子,以此彰显自己的身份和财力。
进入90年代,随着GSM网络的推广,大哥大逐渐被新型手机所取代。然而,直到2001年,仍有一些用户对这部“老古董”情有独钟。徐峰的那部手机,也在网络的升级换代中,陪伴着他走过了模拟网络的最后时光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林优配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